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变革。新的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数字经济作了多次重点提及。
报告提出,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就。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随着数字中国的走深走实,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一路向上,从2017年的27.2万亿元,一路跃迁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并于2022年首次突破50万亿元大关,达到50.2万亿元。同时,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也从2017年的32.9%扩大到2022年的41.5%。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力量和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于此同时,国家层面陆续发布数字经济相关政策。2021年12月,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印发;2022年6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同年3月,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国家数据局,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
2024年,数字经济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有了更具体的发展路径和目标。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我们要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今年全国两会上,数字经济也成为代表委员的热门话题。
过去几年,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算力规模已经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展现了强大的发展势头。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扩大,高质量发展将是算力进化的下一站。因此,进一步加强全国算力的统一调度和统筹规划,实现算力资源的高效使用,进一步加强运载力和存储力建设,以满足算力调度过程中实际的市场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加强构建开放的算力生态,构建一个开放、兼容的智算产业生态系统,鼓励国内外企业、研究机构、开发者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形成开放合作新格局也将成为实现算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另外,政府也应当增加对算力建设和应用的政策扶持,并培育新的业态和新模式。
此外,随着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互联网平台在连接供需、组合要素、打通产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些平台不仅促进了产业上下游企业的提质增效和融通发展,还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更直接的助企通道。因此,代表们建议,在加快推进数实融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应给予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更多支持和政策倾斜,以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产业发展热潮,成为技术竞争的新焦点和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新机遇。我国也正积极抢占人工智能发展的制高点,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以大模型能力赋能重点产业体系,促进产业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然而,代表们也指出,在追求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其“安全向善可信可控”的发展,这是提升我国网络空间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相信在政策的积极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持续拉动下,企业将迎来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时期。面对这一历史性的机遇,企业应积极拥抱变革,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通过深入理解政策导向、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关注市场需求变化、加强合作与共赢以及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企业可以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实现持续、稳健的发展,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